對工作好迷惘

對工作好迷惘?跟著自我理解術 解開尋找天職時的8個盲點|閱讀心得

你時常覺得疲憊,不是因為你做了太多,而是做了太少你真正想做的。—亞歷山大.海爾
You often feel tired not because you’ve done too much,but because you’ve done too little of what sparks a light in you.
Alexander Den Heijer

此篇分享對我很受用的「發現你的天職」,這本書適合每個人,特別是在職場上面臨轉換的媽媽。作者八木仁平提倡的「自我理解術」,透過多種公式,能夠進而再次檢視自己內心的機會,協助讀者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。而我整理出了8個我們在尋找天職時可能會犯的盲點:

1.一直嘗試可能有興趣的事,只會讓選項越變越多,越來越不知該如何選擇。

鼓勵人心的視頻時常會提倡:「不做做看怎麼會知道!」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,做太多反而更迷惘了?


我就是選項越來越多的苦主。工作時我心裡總是有個聲音:「我不想當設計。」但我又不夠了解自己,不確定自己還能做什麼,於是在職場第三年起直到現在,我展開了一段變心之旅,韓貨服飾賣家、考美甲證照、轉跑道當業務、學縫紉做犬服,為了不想做設計而去行動,全都是三分鐘熱度,最後徒勞無功。

要找到想做的事,必須積極採取行動𐤏 要找到想做的事,必須先了解自己

2.「想成為的人」和「想做的事」是兩碼子事。

作者的案例客戶T先生,總是把「我一定要當演員」這句話掛嘴邊。T先生問作者,這五年來為了當演員,就算騰出時間打零工都賺不到錢,是否該放棄這件「想做的事」呢?

作者問:「『演員』是想成為的人,當上演員之後,你想做什麼呢?」T先生雖不知道,但他喜歡在舞台上表演,感動台下的觀眾。於是作者向他建議,演員當了五年行不通,放棄沒關係,但請不要放棄「透過表演感動觀眾」這件事。

不一定是當演員,要達成「透過表演感動觀眾」也許可以經由「成為餐廳的駐場演員」或是「透過YouTube表演」等其他方法達成目標。

讓我想到台灣某位男性藝人,一生為了圓其導演夢,將自己搞得負債累累。如果不執著在「導演」身分上,而是「我想拍出感動人心的好電影」的話,相信也能拍出較低成本的好電影。

多少人被「成為你所想」這五個字給困住了呢?限制性的信念讓人裹足不前,活在想像出的夢幻未來,忘了活在當下真實的自我,此刻心裡真正想做的事。

用想成為的人去設目標𐤏 用想做的事去找出方法行動

3.「靠興趣活下去」是一種誤解

單靠興趣工作,容易忽略「工作的目的」,喜歡的事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。興趣是為了滿足自己,卻滿足不了每個來自不同背景的客人,客人除了購買主要服務外,往往還需要更多附加價值,而價值決定了賺取多少獲利。


拿插畫家來舉例,很常見的兩種狀況。
一是因為堅持自己畫畫的理念而忽略客戶需求,客戶總是會有金錢數字上的商業考量,因此與客戶立場分歧,理念上互相拔河;二是總是為了滿足客戶提出的需求,卻忘了當初純粹喜歡畫畫的初心,導致內心越來越疲憊。


興趣也很難跟上時代的變化。書中舉例,如果你的興趣是開餐廳,當遇上新冠病毒時,餐廳很難維持營業。這時候就要問問自己,除了獲利之外,開餐廳的背後原因是什麼,也許是想讓客人感到「安心」,也許是想「散播希望」。從重視的事找到工作目的,是自我理解術的大原則。

興趣可以當成工作𐤏 興趣只是手段,先找到「重視的事」

4.找到想做的事時,會有「這就是命運的安排」的錯覺

沒錯,我真誤以為當碰到自己的天命時,會有像被雷打中那樣的命中註定感,馬上開啟熱情模式,每天都過得無比充實。但事實是,遇到天命時,一開始頂多只會覺得「咦?好像很有趣」。

這跟尋找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的道理相似,如果還不夠認識自己的情感需求,理想型多數是幻想出來的樣子,就像賭博一樣,十賭九輸,失敗率極高。如果遇到一位對象,一開始只是淡淡覺得相處起來好像還不錯,雙方都能不預設立場,願意透過互相了解來認識彼此而交往,那成功機率就大大提升了。

對於追尋夢想的過度吹捧,令人誤解當遇到天命時,我們的人生會立刻產生巨大的變化,但也許這樣精彩絕倫的情節,只會發生在全世界人口的百或千分之一吧。我相信的確有天命的存在,每個人活在世上都該經由探索和行動來自我挖掘,這通常會是一段長期的路。

找到想做的事,會響起命運的鐘聲𐤏 就算找到想做的事,一開始也只是覺得有趣而已

5.必須是造福人群的事。

想做的事應該是能輕鬆持之以恆的事,所以才能長期對別人做出貢獻。只為了幫助他人,也只是自我犧牲,光憑燃燒自己的心力及意志力,很難超過三年。

工作是為他人提供價值,如果連自己都對這價值一點兒都不感興趣,要如何引起其他人共鳴,長久的經營下去呢?


我們無法一直勉強自己「為了別人努力」,做自己想做的事,不僅能讓自己開心,也能實際幫助別人,得到別人感謝,建立雙贏的正向良善循環。

必須是為了別人犧牲的事𐤏 為自己而活才能幫助他人

6.想做的事情沒辦法變成「工作」

你想做的事,只有你自己知道,如果提問句是「我想做的是什麼?」那麼沒有人能替你回答你內心的聲音。


但如果提問改成「我想從事唱歌的工作,該怎麼做才行?」那麼即使是不認識你的人也能給你很多種提議。

我有位共事過的設計主管,他喜歡料理,對料理非常有天分及熱忱。短暫開過餐廳,即使餐廳結束後,也經常在自己的臉書上發料理照。有天我私下LINE他,請他一定要拍影片,成為下一個「聖凱師」。果不其然,同時也愛喝酒的他,在YouTube上創立自己的下酒菜頻道,不到兩年有將近兩萬人次訂閱,最熱門影片點閱率25萬次。

想做的事雖然只存於自己內心,但實踐的方法卻不限於任何形式,想做的事一定已經有人把它當成工作在做,先行動之後再轉換成工作也不遲。

想做的事沒有辦法變成工作𐤏 想做的事實踐的方法可在社會中找到

7.必須是一輩子都想做的事。

作者列出了1989年和2018年「世界企業市值排行榜」前50名對照表。三十年前,在榜單上的日本企業有32家,三十年後,只剩下TOYOTA企業一家。iphone誕生短短十餘年,就讓蘋果穩站第一名。

身處時代變遷快速的時代,「變化」是關鍵字。「那個能賺到比較多錢」「這份工作受歡迎嗎」「職稱使人尊敬嗎」這些重視利益的外在基準,會令人眼光繚亂、猶豫不決。但如果基準是換成內在想做哪個「有興趣的」「最吸引我」「符合價值觀」,就能快速做出選擇。

最可怕的是沒有想做的事,渾渾噩噩的蹉跎每一天。而最危險的就是「哪條路最有利」這種理性的判斷。

必須是一輩子都想做的事𐤏 從現在最想做的事著手即可

8.就算是想做的事,如果沒有辦法滿足「重視的事」這個條件,那也不是真心想做的事。

最後一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,「重視的事」也就是你的價值觀,你想做的事滿足你的「價值觀」嗎?

價值觀幾乎出現在所有自我成長的書中。但問題就是,對自己的不了解,導致價值觀模糊。我也曾經覺得「價值觀」三個字,對我而言很抽象,但直到我第二次重新看這本書時,有了清晰的答案。

最簡單的說法,價值觀也就是「你想怎麼生活」。如下圖表,不論是充實的、悠閒的、熱情的、嚴以律己的過生活,全都由你決定。每個人想過的生活不同,因人而異,所以只能靠自己給自己答案。

喜歡 × 擅長 × 重視 = 真心想做的事

價值觀是一種大方向,而不會將它解釋成為目標,目標反而是朝著價值觀而去的中間檢查點。先滿足自己的價值觀,接著依序滿足家人、朋友、公司、業界、國家及全世界的價值觀,格局就是如此一步步擴大。只有當自己滿足,才有餘力照顧別人。

𐤏 根據價值觀找工作,動機將永不衰退

總結

在丸寶出生前,我其實是個在工作上沒有重心的人,一直抱著迷惘的心情面對我的工作。喜歡存錢也有做點小投資,但沒有明確的目標,也沒有特別重視的事。自從丸寶出生後,他就像我人生中的鑰匙,啟動了我的動能。為了他,我想努力變得更好。我想這也是很多媽媽的人生故事,因為孩子,我們在職場上起的變化、心路歷程與成長,有討論不完的議題、說不完的精采故事,一切都是源自於母愛。

書中除了提供多種圖表讓人一步一步分析自己,在最後還提供了超豐富的特輯:

  • 幫助你找到重視的事(價值觀)的30個問題
  • 幫助你找到擅長的事(才華)的30個問題
  • 幫助你找到喜歡的事(熱情)的30個問題
  • 重視的事(價值觀)的100個範例清單
  • 擅長的事(才華)的100個範例清單
  • 喜歡的事(熱情)的100個範例清單

讀完這本書後,可以感受到作者八木仁平真誠的希望,有更多人因為他透過自我理解術來追求自己的夢想。我一直認為,也許我這一輩子都有可能找不到真心想做的事,就算真的找不到也沒關係,但絕對不要因此而放棄尋找。謝謝你能看完文章,希望透過推薦這本好書,讓你在尋找天職的路上能更加清晰與順利,找到專屬於你的「真心想做的事」,讓社會因為良善的你而正向循環。

發現你的天職:三大步驟,讓你選系、就業、轉職或創業不再迷惘 
世界一やさしい「やりたいこと」の見つけ方 人生のモヤモヤから解放される自己理解メソッド
作者: 八木仁平
譯者: 許郁文
出版社:如何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21/01/01

Posts created 125

Related Posts

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. Press ESC to cancel.

Back To Top